“十三五”期间,我省批准创建了5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已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牵引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为更好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共同发力“十四五”,将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更好集聚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引领示范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建设目标
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衔接,突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优质粮食、现代种业和特色产业三个领域,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50个,培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指导建设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300个以上,形成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农业大县、特色产业基本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打造新时代“三农”工作载体平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高地、农民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建设任务
1.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提升区域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聚焦优质粮食,围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特色杂粮产业发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打造高产稳产、亩产吨粮的高标准农田,培强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优质粮食全产业链开发,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促进粮食稳产增效,增强优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现代种业,围绕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突出优质粮食、蔬菜园艺、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种子种苗,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建设,建设现代种业产学研基地,开展种子种苗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培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种源支撑。提升特色产业,着力培育绿色蔬菜、优质果茶、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延伸链条,增强特色产业发展活力,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新空间。
2.引领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围绕提升农业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强化科技创新与装备研发,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与装备支撑水平。提升科技装备水平,突出种子种苗、绿色种养、信息技术、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建立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集成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推广智能高端复式机械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设施装备与养殖工艺融合,推进生产经营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提升设施生产水平,突出设施化生产,加快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实现田间灌排设施、农田林网配套。加强田头冷链储藏设施建设,改善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条件,建立健全仓储物流设施场所,全面提升示范园设施化生产与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农业水平,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
3.引领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围绕拓展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强全产业链条,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多主体共建,注重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示范园,把更多农户留在示范园,发展专业化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营,支持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等龙头企业入园创业,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多链条聚合,推进农资、生产、加工、储运和品牌、营销等全环节的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组织链有机聚合,实现农业产业链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到销售、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的多链条聚合。多功能发展,跨界配置现代农业产业要素,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4.引领构建联农带农富农高质量模式
把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模式作为示范园建设的前提条件,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创新契约型模式促增收,坚持农户生产为主体,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种养、优价收购合同,提供统一生产收购服务,化解小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分红型模式促增收,推进农户入股分红为主渠道,引导农户以自有资金、土地经营权、生产生活设施等资产资源合作组建产业化经营实体,或入股示范园龙头企业,创新“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深度参与全产业链经营,长期享受产业增值收益。创新服务型模式促增收,组织农民参与示范园运营管理、社会化服务、餐饮服务、休闲产业等产业,全程全面参与示范园建设管理,持续增加农民服务收入水平。
5.引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模式
围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创新应用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加强污染耕地治理与利用,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化措施,全面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畜禽粪污和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低碳循环发展,集成应用节肥节药节水等绿色技术模式,发展农牧循环、综合种养、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6.引领构建园区建设管理高质量模式
围绕提升示范园的“领头雁”作用,从资源要素集聚、主体创新创业、高效运行管理等方面,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优化园区功能设计,编制示范园建设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科技研发、加工物流、综合服务、休闲观光等功能板块布局,明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确保示范园功能发挥。强化资源要素集聚,加快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集中政策、资源和力量,吸引各类企业入园投资兴业,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相互依托、集群发展态势,把示范园打造成各类要素和人才“强磁场”。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示范园建设主体责任,负责示范园项目方案批复、政策扶持与协调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园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机制,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监督指导,负责批复入园项目,组建运营服务公司,督促实施主体具体落实,协助开展绩效评价等。